贵州博思学校(官网)
 
比起被赞美,孩子更需要的是「被看见」

经常被赞美的孩子更担心失败

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:有研究者让不同的儿童解数学题。解完一组简单题目后,研究者给了每人一句反馈。

对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智力:“哇,你太聪明了!”

而对另一些孩子指出他们的努力:“你刚才很用功。”

然后,研究者给孩子们更困难的一组题目。

因为聪明而受到赞美的孩子会更担心失败,他们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,遇到困难更难坚持,易焦躁,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——赞美他的天赋,居然会打击自尊。

由这个小故事其实大家可以看到,虽然赞美让人舒服,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。它把人捧到极高处之后下一个结论。这个结论很可怕。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,我们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这种赞美,会为此平添不少压力。

通过「不评价的交流」接近真相

什么是不评价的交流?

不评价的交流方式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,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、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。

例如:一个不评价的老师,会这样问学生:“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,发生了什么呢?”

而一个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:“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?”

前者是在关心一桩事件的发展过程,而后者就只是在训诫。

通过前一种表达方式,我们则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。也许这个学生遇到了一些麻烦,也许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,或者他在用这种行为传达某种态度,或者还有其它的什么可能。

当我们采用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,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:说吧,让我看到它,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。你无须辩解,只需要单纯地描述你的经验就好,这就是我们此刻关注的。

有效的沟通是真正「看见」孩子

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,我们在做一件事:描述经验本身。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,但往往也最有力量。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,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达出重视。

这些话里没有褒贬,但他们会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见了。他们会乐于跟你讨论,也会更有兴趣继续做下去。

亲子沟通的目的,就是让孩子「被看见」。

孩子有自己的江湖,我们并不需要用成人的视角与之沟通。

 
 
版权所有@贵州博思学校(官网) ICP备案号:黔ICP备2024031339号-1  网站管理